2020年农业农村经济运行的四个问题

2021-04-01 admin admin
0浏览

文/张红宇 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

2020年对全球经济注定是极为艰难的一年。中国经济与全球经济同时面对大考,中国经济更具挑战性。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从社会领域伸延到经济领域,极大地增加了实现目标任务的不确定性,而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而言,无论从短期运行抑或是长期趋势来看,影响都是全面而深刻的。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从社会到经济。为了阻断疫情传播,全国上下都采取了严控交通、居家隔离以及企业延迟开工等做法。但与此同时,农产品流通、正常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由消费端迟滞上溯到生产端,不仅波及农业生产经营活动,而且传导累及上游农资生产供给企业。据有关资料,今年上半年肉鸡预计减产21%,时令水果蔬菜产地销地价差高达数倍,农资企业开工不足,1—2月磷肥产量同比下降26%。二是从农业到农民。尽管最近一个时期,各级政府动员了一切积极因素,加大了外出农民工返岗复工的力度,但到3月中旬,外出农民工返岗只占正常年度的80%。更值得关注的是,返岗到岗并不等于正常开工复产,相当比例农民工到岗不能复产。三是从中国到全球。今天中国农业与国民经济各产业紧密相连、与全球各国农业紧密相关。随着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城乡居民收入减少,对多元化、高端化、品牌化农产品消费需求降低。叠加全球农业不稳定预期,部分国家恐慌性限制粮食和其他重要农产品出口,造成对粮食安全的担忧。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持续中,这种突发事件导致的社会危机,发展阶段导致的不确定性,城乡互动导致的关联性以及产业融合带来的传导性,波及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有的影响已显现,有的正在显现,还有的尚无法预见,迫切需要我们对中国农业农村经济未来发展趋势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知,有几个问题需要认真讨论。

一、关于产业安全

疫情发展和防控到今天,大家对农业最关注的还是农产品生产与供给问题,其中重中之重是粮食安全问题,即在非常态事件出现和蔓延过程中,事关生存的粮食总量是否安全可控。对这个问题的观察和回应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粮食生产能力。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中国农业最大的成绩就是依靠自己的资源和自己的供给解决了自己的吃饭问题。2019年我国人均占有粮食474公斤,不仅大大超过全球人均粮食占有350公斤左右的水平,也高于国际公认的人均400公斤的粮食安全线标准。水稻、小麦、玉米三大谷物的自给率一直稳定在95%以上。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中国人的饭碗要装自己的粮食,对此,我们具有足够的底气。二是粮食储备能力。中国高度重视粮食储备,特别是最近几年,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完善的粮食储备和应急保障体系,储备标准大大高于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17—18%的安全水平。特别是从2014年开始,国家按照“产区保持3个月、销区保持6个月、产销平衡区保持4个半月”的市场供应量要求,增加地方粮食储备。同时要求大中城市建立确保满足当地10—15天的米面油成品储备制度。事实上,稻谷和小麦的库存大体相当于全国人民一年的消费量,粮食储备能力有根本保障。三是重要农产品保障能力。这次疫情发生初期,无论是肉奶蛋等畜禽产品,抑或是蔬菜水果等菜篮子产品,由于流通受阻,产地价格急剧下跌,销区价格急剧攀升,部分农产品产销失衡现象客观存在,从而警示我们在农产品储藏运输设施和条件建设上,既要有能力保障农产品多元化供给,更要有相应的应急调控和调运机制,满足市场供给,规避市场波动,稳定价格,稳定市场,稳定预期。

三个能力是中国确保粮食安全的最大底气。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确保国家产业安全特别是粮食安全,并做到长治久安,不仅有短期矛盾,也有长期挑战。一是资源困境。中国人多地少水缺的基本国情农情客观存在,且后备农业资源不足,农户数量多,户均农业经营规模小,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资源配置效率都不高,大国小农的格局将长期持续。二是科技困境。中国粮食单产水平不高,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单产只有世界先进水平的63%、65%、54%和52%,尖端农业科技缺失,基础性农业科研水平距发达国家尚有明显差距。三是市场困境。从外部环境看,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不同步,土地、劳动力、资本等资源要素配置在城乡间失衡。从农业内部看,粮食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结构性矛盾突出,总量、质量、品种结构调整难以兼顾。从全球农业看,最近几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盛行,而此次疫情更加剧了全球市场动荡和粮食供需失衡,引发了其他大宗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限制,带来了全球化风险。 

二、关于就业安全

疫情对就业影响因产业不同,影响程度差别甚大。从国民经济整体运行观察,尽管对第一产业就业影响不大,但对非农就业影响十分明显,特别是与城市居民相对稳定就业相比,农民工就业更加困难。这主要表现在农民工无论外出务工,抑或在本地就业,就业岗位主要在中小企业、非正规部门,就业产业主要是第三产业,在第三产业就业的农民工占农民工总数的60%以上。近期,清华北大对995家中小企业联合调研表明,受疫情影响,33%的企业只能维持2个月运转,34%最多能维持1个月。因此,无论从企业性质来看,抑或从产业类型看,疫情对农民工就业影响甚大。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对346个村调研发现,到3月6日,返岗农民工比例比去年同期下降37%。美团研究院的研究表明,近期城市服务业复工比例只有35%,超过60%的企业处于停工状态。特别是随着疫情在全球的蔓延,除食品、医药以外的企业基本处于停工半停工状态。这对在外向型企业就业的农民工更是雪上加霜。再加之多数农民工缺乏有竞争力的职业技能,返城不一定能找到工作,而有工作不一定能拿到足额的工资,失业半失业将成为常态。

就业问题十分重大。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伴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增长以及经济结构的持续优化,尽管中国人口总量和劳动力总量不断增长,但从事农业产业的劳动力和比例持续下降。大量富余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不仅支撑了国家工业化对劳动力的需求,而且使留在农业内部就业劳动力的生产效率不断提升。1978年GDP总量构成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27%,同期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为70.5%。2019年GDP构成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下降到7.1%,同期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下降到26%。工业化、城镇化吸纳解决了沉淀在农业内部的富余劳动力,并刺激了农业机械化急剧发展,农业规模经营不断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涌现,农业现代化程度不断提升。而此次疫情对非农就业的严重影响,从长期趋势看,不仅可能延缓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在农业内部对农业机械化应用、规模经营推进、农业劳动生产效率提升的农业现代化进程,也会带来不利影响。

三、关于收入安全

中国农民收入有两个鲜明特点:一是收入增长速度快慢与国民经济增速高度相关。最近几年相关系数高达0.8以上。二是农民收入年度间增速波动大,受外部环境影响明显,并非呈线性增长态势。而今年GDP增速下滑已成定局,这种由于产业发展影响导致的就业不充分,对农民而言,最终的结果就是收入不稳定和不安全。2019年中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021元,比上年增加6.2%,提前一年实现了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农民收入翻番目标。但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目标一直是中国农业政策聚焦的目标选项,而疫情最明显的影响,就是抑制了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态势。事实上,农业农村部研究表明,今年由于农民工外出务工受阻叠加上家庭经营收入受损,一季度农民收入负增长已成定局。如何进一步改善外部环境,促进农民工返岗复工复产,增加就业收入,如何在农业内部吸纳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增加收入,以及应对疫情挑战,实现高质量的脱贫致富,都要求我们高度关注农民收入增长问题,确保农民收入增速不出现断崖式下跌,特别是确保全年农民收入不出现负增长,避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再度扩大,应成为制定出台相关政策的根本着眼点。

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衡量建成高质量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事实上,从农业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要求看,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一直保持持续增长的基本态势,但相对于国民经济以及农业农村其他方面发展而言,农民收入增长状况并非令人满意。一是1978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2.56:1,而2019年仍为2.64:1,四十多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仅未见缩小,反而扩张。二是最近几年中央反复要求农民收入增速实现“双超”,既超GDP增长速度,又超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在此要求下,总体上看,农民收入增长速度不仅高于城镇居民收入,而且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由差距最大的2009年的3.33:1缩小到2019年的2.64:1,但近年来城乡居民间收入差距缩小的态势有所放缓。此次疫情对城镇居民收入一定会带来不利因素,但对农民收入影响更大。倘若农民收入出现断崖式下跌,不仅会再次加大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而且会影响到小康社会成色,对下一步实现差距缩小,进而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均等化的愿景形成更大的压力。

四、关于贸易安全

传统农业不会出现所谓贸易安全问题。然而现阶段中国已是全球农产品最大的进口国。最近几年中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有三个大的特点:一是进口农产品数量越来越大,品种越来越多。二是随着中国GDP总量和人均收入水平提升,对高端农产品需求旺盛,原来具有相对出口竞争优势的农产品,现在由于自身需求增长,出口量减少。比如水产品在前几年一直是中国最有竞争力的创汇产品,顺差常年超过100亿美元,但2019年贸易顺差减少到20多亿美元。水果前几年进出口呈顺差状态,2018年开始出现逆差。三是蔬菜、茶叶等成为有出口竞争力的农产品。一方面进出口农产品满足了中国城乡居民对农产品多元化,特别是高端化需求,另一方面进口农产品对外依存度提升,增加了贸易安全的不确定性。此次疫情对全球农业一体化格局极为不利,从出口来看,中国有优势的蔬菜、茶叶、养殖型水产品会受影响;从进口来看,粮食、油料以及其他大宗农产品出口国的出口限制和关税提升,导致进口预期不稳。

农产品依托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一直是实现中国农产品充分供给的保障条件,也是中国农业参与国际分工,不断提升农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但是,加入世贸组织以后,相对于国民经济其他产业在全球贸易竞争中的发展机遇,农业产业的挑战和压力一直不减。疫情蔓延又极大地增加了进口农产品风险,农产品进出口贸易不确定性成为大概率事件。

概而述之,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农业农村经济的影响尽管初期产生于需求端,进而延伸到农业生产经营领域,但中后期对供应端的冲击尚未完全显现,确保农业农村经济健康运行意义重大,需要有妥善的应对之策。一是保持足够清醒的认识。既要保持足够的定力,更要及时考虑对预期实现的短期目标做适度调整,加大弹性空间,并留有与长期目标相衔接的茬口,以五年、十年为硬目标,务必完成,以一年、两年为软约束,可适度调整。二是对经济增长速度变化强化忧患意识。既要坚持对农产品特别是粮食总量安全的要求,也要有应对高端化、品牌化农产品需求减弱的预案。既要考虑保增长,更要考虑保民生,要面子、更要里子,要好看、更要好吃。把有限的财力、物力用于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强化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区域放在农村,重点项目放在农业,重点群体放在农民。三是进一步夯实农业基础。“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方针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坚持粮食生产省长负责制,18亿亩耕地红线,17.5亿亩粮食播种面积,8亿亩稻谷、小麦口粮播种面积,到2022年建成10亿亩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的目标任务必须完成。粮食储备能力和调运能力必须进一步增强,田里要有粮,库里要有粮,碗里也要有粮。四是最大限度实现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扶持第三产业,扶持实体经济,把扶持企业生产经营和产业发展视为扶持农业农民发展,进一步完善农民工外出务工环境。通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长产业链,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和富民乡村产业,增加农业内部就业容量。五是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可考虑中西部地区由中央负责,东部地区由地方政府负责,给农民群众发放一次性收入补贴,对贫困农民要加大给钱给物的支持力度。同时,制定农民收入增长计划和防止农民收入下滑的预案,使农民收入不低于GDP增长速度和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六是坚持对外开放方针不动摇。在严防死守粮食总量安全和口粮绝对自给的前提下,继续秉承“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思路,扩大增加农产品进出口国家和目的地,特别是强化农业“一带一路”合作共享共赢理念。七是重中之重在于目标任务要求的落实。加快构建农业农村经济常规运行与应对经济社会突发事件处置办法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强化常态管理与危机管理相结合的监测预警机制。建立完善各项目标任务要求落实监督机制,防止目标任务要求层层层弱化,确保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来源: 企业家日报 2020年7月21日 三农专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