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村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2021-03-29 未知 未知
0浏览

        作为现代农业4.0版的中国乡村产业发展,是从中国的国情农情出发,基于对中国农业资源禀赋多元、产业类型多元、农业从业者众多的事实提出的概念。未来为了促进中国乡村产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需要结合乡村振兴的目标要求,明确中国特色乡村产业的发展方向。

 
        (一)牢牢把握中国乡村产业发展的多元特征
 
        中国乡村产业发展必须立足中国供给解决中国需求,立足中国资源解决中国问题。从总体上看,中国农业资源禀赋呈现人多地少水缺的基本特征,从地域分布上看,不同区域自然资源禀赋、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具有鲜明的多元化特征。中国乡村产业发展的多元化特征主要来源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资源禀赋多元。与美国的资源农业、日本的精细农业、以色列的旱作农业、荷兰的设施农业等特色鲜明的农业模式相比,中国农业最大的特征就是资源禀赋多元对应的农业模式多元。东北地区人少地多,适合发展大规模粮食生产;西北地区水资源相对缺乏,适合发展旱作农业生产;东部、中部地区农业资源多样,劳动力、技术资源具有优势,适合发展多样化农业和都市农业;西南地区地少水丰,丘陵、山区并存,适合发展特色农业。资源禀赋多元决定了产业发展类型的多元,促使中国立足于不同的资源禀赋和农业生产条件, 发挥不同区域农业比较优势,因地制宜确定乡村产业的发展方向。
 
        二是产业形态多元。从传统农业的角度来看,中国农林牧渔产业门类齐全,可以提供全球最多元的农业产业类型和农产品种类, 满足城乡居民多样化的农产品需求。从新产业新业态的角度来看, 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功能农业等各类新兴业态蓬勃发展,丰富了中国农业产业的类型类别。产业形态的多元化发展孕育了中国农业深厚的潜在竞争力,新产业新业态的兴起进一步拓展了产业发展的边界, 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广阔的增收空间。
 
        三是经营主体多元。中国地区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农业资源禀赋的不均衡,决定了农业经营主体的多元化。经营主体多元是中国农业向现代农业演进过程中的必然现象。一方面,大国小农仍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农情,以家庭经营为主的小规模农户多达2.6亿。另一方面,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蓬勃发展,目前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以及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接近400万家,另有黑龙江农垦等国有性质的经营主体,以及广泛存在于大城市郊区、东部地区的集体性质的经营主体。这些经营主体所有制构成多元、组织形式多元、利益联结机制多元,不同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现代农业的不同环节、不同层面扮演着不同角色,共同构建了多元化农业经营体系和现代产业体系。深刻表明中国在农业分工分业、专业化、规模化经营方面有充分的资源配置潜力,各类专业人才有巨大的成长空间。
 
        (二)牢固树立中国乡村产业发展的基本目标
 
        推动中国乡村产业发展必然要立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乡村产业发展最重要的目标任务依然是要聚焦保供给、保就业、保收入。
 
        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农业的功能、路径、政策组合方式等都发生了变化,乡村产业由物质产出向非物质产出伸延,由平面农业向立体农业转变,由有边有形向无边无形拓展,由“农林牧渔”向“山水田林湖草”生命共同体迈进。尽管乡村产业的内涵外延发生了改变,但是乡村产业的基本功能不能有丝毫改变,即确保以粮食安全为中心的农产品有效供给。“粮猪安天下,任重而道远”,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中国饭碗必须装中国粮。对此,认识必须清醒,理念必须坚守。
 
        二是提高农业发展质量。乡村产业要不断满足消费者对农产品多元化的需求,不仅要吃得好, 更要吃得安全,同时,千方百计释放农业的生态环境维护、文化传承以及观光旅游休闲等多元化体验, 这是乡村产业的第二个任务。在这个过程中,乡村产业要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保障供给链、完善利益链,实现农民在农业内部更充分的就业和农业经营收入的不断增长。与此同时,要通过乡村产业的发展遏止农产品贸易逆差越来越大的趋势,从而达到从国内来看满足需求保证供给、从全球来讲提高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的目的。
 
        三是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农业既是传统的产业,更是永恒的新生产业,农业农村要实现永续发展,绿色发展理念必须深入人心,乡村应该呈现一幅“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景象。“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要做到宜林则林、宜耕则耕、宜水则水、宜牧则牧,保持已经取得的好成绩,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实现化肥农药零增长、负增长。统计显示,截至2020年底, 我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已顺利实现预期目标,化肥农药使用量显著减少,化肥农药利用率明显提升。经科学测算,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利用率40.2%,比2015年提高5个百分点;农药利用率40.6%,比2015年提高4个百分点。畜禽粪污集中处理率达75%;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率80%以上,农业可持续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
 
        四是增加农民收入水平。乡村产业发展,不断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显著增加农业内部就业容量,要在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这个方面做文章,以增加农民收入为工作着力点。这些年,不少贫困地区依托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既实现了农民在农业内部的充分就业, 也大大地增加了从业收入,在致富奔小康的路上找到了自身的位置, 比如山西的杂粮生产,陕西的苹果产业,西南丘陵山区的茶叶、药材生产,不仅对农民收入的增长效果明显,而且极大地丰富了乡村产业的产业类型。
 
 
        (三)加快形成中国乡村产业发展的创新格局
 
        创新是产业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发展中国乡村产业,必须要形成与时俱进的创新格局。既要注重不同业态的交叉融合,也要注重各种模式的创新发展,在依靠技术创新的同时推动技术进步。
 
        一是业态创新。拓宽乡村产业发展业态,形成现代种养业、乡土特色产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业、休闲旅游业、乡村新型服务业、乡村信息产业等业态“百花齐放”的状态。创新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创办乡村旅游合作社,或与社会资本联办乡村旅游企业,支持改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森林康养公共服务条件,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农村电商产业,加快建立健全适应农产品电商发展的标准体系,支持农产品电商平台和乡村电商服务站点建设,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工流通企业与电商企业全面对接融合,发展电商产业园, 推动线上线下互动发展。创新发展现代食品产业,引导加工企业向主产区、优势产区、产业园区集中, 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产加工设备,加大食品加工业技术改造支持力度,在优势农产品产地打造食品加工产业集群,积极推进传统主食工业化、规模化生产。加强产业综合配套做大做强核心产业,完善包装、物流、仓储、餐饮等配套产业,既发展与农村相关的产业,也引导城市的互联网产业、创意产业等新兴产业在特色小镇等农村地区扎根落户。
 
        二是模式创新。结合本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确定如何培育多元融合主体,如何发展多类型融合业态,构建利益联结机制, 对接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 三大体系” 建设,实现延长农业产业链、保障农业供给链、提升农业价值链、完善农业利益链、拓展农业生态链“五大链条”同步发展。发掘产业历史文化,选择和发展有利于发挥自身优势的特色产业,推进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发展一大批优质专用、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主导产品,做大做强区域公用品牌。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 面向农民和新型经营主体,靠近田间地头,改造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完善仓储、冷链等基础设施条件,打造农产品营销公共服务平台,推广农社农企等形式的产销对接,支持城市社区设立鲜活农产品直销网点。创建现代特色产业园,围绕有基础、有特色、有潜力的产业,创建一批带动农民能力强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建立农民充分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的体制机制,允许园区以规划为依据整合相关涉农资金,对园区内辐射带动农民作用强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
 
        三是技术创新。在乡村产业发展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创新技术的应用。重点结合数字技术的发展推动乡村产业数字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推动农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 增强新业态的技术保障。必须强化战略性前沿性技术在乡村产业中的超前布局,加强农产品柔性加工、区块链+农业、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基础研究和攻关,形成一系列数字农业战略技术储备和产品储备。强化技术集成应用与示范, 开展3S、智能感知、模型模拟、智能控制等技术及软硬件产品的集成应用和示范,熟化推广一批典型模式和范例,全面提升农业农村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高效化、服务便捷化水平。以乡村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推动形成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促进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
(作者系《中国乡村发现》学术委员、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专家委员、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咨询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乡村发现转自:《中国发展观察》2021年第3-4期合刊 )